2024 年度混音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两款插件:Metric Halo 家的 MIX Head 和 MBSI

叮咚音频黑五来袭:今年软件最划算的折扣,错过再等一年!

续写传奇性能:Sennheiser MD 421 Kompakt 紧凑版全能麦克风评测

Alctron MP73EQV2 麦克风放大器 / 通道条评测:重现 Neve1073 的传奇声音

Ample Sound 发布「鼓-风雷」音源


John Harris的人声效果链『瑞士军刀』——Waves 访《中国新歌声》总决赛混音师

官方新闻稿 发布于 2017-11-27 ·

分享到微信

来自美国的John Harris是格莱美御用混音师,在业界获奖众多,同时他也是软件化混音的先行者之一。2017十月,他连续第二年受邀参与到《中国新歌声》节目鸟巢总决赛的现场,呈现了高水准的现场声音表演。Waves在Harris先生紧张忙碌的现场工作间隙对他进行了简短采访,请他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。


在鸟巢给《中国新声音》混音感觉如何?

很棒,大家都各司其职,从调音台到扩声音响再到Waves软件,系统的搭建非常专业高效。所以,在这里工作实际上和我在美国没什么太大不同,原汁原味地重现了我的工作喜好。鸟巢是个超大型体育场,中国又有那么多热情的音乐观众,所以这其实也是我的一堂实践课。

从我所在鸟巢的控制室里,我用Lawo前级录制多轨,反复回放排练录音来推进混音工作。控制台里装载了Waves的SoundGrid系统,再加上Genelec监听和Dolby技术的支持,让我对声音有了很大信心。

作为到处旅行工作的混音师,您有没有什么“标准化”的工作流程?

我大多数是和流行乐队和摇滚乐队一起工作,我的动作会非常迅速。没人会花上五分钟时间等着调地鼓,其他乐器也一样。事实上,我在整个乐队上只用五分钟。我会用Waves的CLA-76给地鼓、军鼓和贝斯做调整,还有H-Reverb的各种个人化预置。在总线上,我把SSL G-Master Buss Compressor接进L3。我有很多基本参数设置,也就是说,在乐队开始演奏前,我就会对将要用到的东西有个大概想法——比如在既定的增益下,哪种压缩给哪种人声用最好。之后我再进行精调。

您有着极其丰富的大型音乐活动混音经验,比如格莱美奖典礼。在您看来,对于一个现场混音师来说,什么特质是工作中最为重要的?

速度。你需要能快速决策,快速实施,既保证质量又保证速度。比如格莱美演出时,当线路检查完毕,乐队已经开始演奏时,你的工作就得差不多完成了。

在您看来,现场混音和录音室混音最大的不同是什么?

现场混音你靠的是直觉。没有时间等你听完整首歌,听清每个部分,也没时间去精调。通过年复一年的工作,通过聆听的经验,我形成了一种直觉性的判断力。最开始做现场这行时,我还想反复混音调整,但时间上根本就不允许,一旦开始录音就不可能再停下来,所以这种紧迫感也帮助我锻炼了技艺。

我想这也是我最不同于别人的地方——很高兴我是这样,我也爱这种工作方式。如果要我在棚里重混一首歌,二十分钟内都搞不定的话我想我就“麻烦”了。我不会为套鼓声音花一下午时间。一首歌听过五遍,我就非常清楚我要做什么了,所以最后整个工作时间大概只会花个十分钟。

对于混音,包括一些现场预料不到的情况,您有什么秘密武器吗?

人声效果链。我用Waves的Renaissance DeEsser、C4、Renaissance Vox,再进CLA-76。DeEsser和C4我预先设成旁通状态,需要时再开。这条人声效果链能给我的人声带来强有力的表现力,还可以增加压缩感。它就像是我的“瑞士军刀”。

给流行乐和摇滚乐混音最难的就是人声。人声永远都是个未知变量,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,吉他、贝斯、军鼓相比之下则不然。所以提前为人声做好准备,你就可以应付任何状况。很多时候,我要在90分钟内混14首歌,速度非常快,因此我需要预先把我的一些东西安排好,作为混音的出发点。


Renaissance DeEsser齿音消除器


C4多段压缩器


Renaissance Vox人声压缩器



黑白双杰——CLA-76压缩器

您之前在某个采访中说过,您的混音98%靠的是Waves?此言不虚?

用D-Control时是这样,Waves的使用甚至达到99.5%。现在少些,因为我目前用的Lawo台子里内置了均衡器。除了刚说的人声效果链,我90%的动态效果和全部的混响用的都是Waves。

我想CLA-76是我用的最多的插件,鼓、吉他、人声上都能用它。而Renaissance Vox跟它配合更棒。用插件,不是说你只需要某个就OK了,而是要考量各种插件效果的相互关系。

话说您当年是怎么从硬件转向软件的?

我大概从2003年左右就放弃了硬件,全部转向软件。格莱美颁奖晚会是个巨大驱动力,因为它的要求越来越高。你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调整上千个参数,即便你是个超级硬件高手,也越来越难应付不断更新的现场需求。

在把整套软件配置系统搬进演播车之前,我们先在录音棚里试验了几个月。Avid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,派工程师跟我们对接,解决各种问题,在格莱美现场还安排了一套备用设备以防万一。当时这都是很新的技术,没有人敢只用软件设备干这个活儿,所以让电视台方面都既惊又怕。我们当时也算是勇敢的尝试者。

当然,当年我也只是用Waves的一些基础插件和Avid原生插件。那时音频插件刚盛行起来,还远不像现今这么丰富多样。


Harris正在调试强大的
H-Reverb混响插件


今年是Waves公司成立的25周年。您对Waves未来产品有什么期待?

是啊,我也刚意识到Waves已经25岁了!Waves经常推出很有创造力的插件,我也很乐于在自己的应用中尝试它们。现在,大多数美国电视都是5.1环绕声的,而我现在用的一些插件还不支持,所以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种插件。

最后,您对中国声音工程师有什么良言建议吗?

我在中国遇到的每个音频人的能力都很强。我对大家的建议就是:千万不要死板地循规蹈矩,别一味地追逐别人已有的声音。大家要多去试验,多去追求和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一定要跟随你的创造力和直觉,学会自信地独立思考!

文章出处 https://www.waves.com/

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.com

暂无评论